2007-10-01

[koe]: [Middle Best部落格]1949年以前台灣住民是否漢族探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ohnson-24567/article?mid=3066&next=2951&l=f&fid=34 1949年以前台灣住民是否漢族探源? 分類:台灣人 2007/09/30 09:07

中國歷史上賜姓的情況大多是皇帝對有功勞的大臣壟絡的恩賜,比較著名的 例子如鄭成功被賜姓朱、鄭和本姓馬被賜姓鄭、劉邦曾賜匈奴王金日殫姓劉、 武則天賜開國元勛徐勣姓李…等等,1949年以前住在台灣的台灣人大都以為祖 先來自中國廣東福建,很多文獻及學者的研究卻顯示來自中國僅是少數,原來 居住在台灣平原的平埔族才是多數,以下茲就歷史文獻及學者的研究,探源一 二:

【一】南澳總兵許良彬奏摺(雍正8年5月24日):「台灣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 不下貳、參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壹、貳百人,少亦不外數10眾」。

1730年時,原住民人口就有100多萬,依自然成長,到現在應有2千多萬。而今 台灣人口約2,300萬,除少數屬於全無台灣血統的純「外省人」,也還有近2千 萬,這證明了台灣人多數是原住民為主的後代!

番社以最少的貳萬社計,每社數10眾以最少的30人算,當時歸化內附者至少有 60萬,加上尚未歸附者,應有100萬以上。依已知的人口成長率計算,到現在 應有2千萬,可是,現在除了30幾萬山胞之外,都自稱是閩客。原因就是在於 被賜姓及與羅漢腳通婚,日久產生歷史失憶症。

【二】文獻會台灣通志卷8同冑志第3冊第60頁:「為表示歸附,曾於乾隆23年 (1758)令歸附平埔族薙髮結辮並實施賜姓政策,亦令改用漢名」。

【三】被賜姓人口:乾隆42年839,803人(鐘音奏摺),乾隆48年增為916,863人 (雅德奏摺)。這些人的後代依自然成長約有2千萬如前推算。

【四】文獻會台灣通志卷8同冑志3冊61頁:「光緒12年(1886)刷新番政,一面 勵行前賜姓政策,同時特令理番當局諭示,凡土著族已用漢姓,或以潘字為姓 者,應於姓氏下加新字」。因為「漢人以姓氏為正血統、睦族之基,不欲因賜 姓政策之實施而有所混淆」。 台灣人被強迫賜漢姓、漢名,隨姓改籍貫為福建或廣東之後,族譜也被接 到和佬和客家上去,血統大亂。光緒發現此一現象,規定台灣人使用漢姓者, 在漢姓之後必須加「新」字以示和真正的閩客血統有所區別。 可是1886年時,假漢人已成為清朝的一等國民,不願意改回原籍做二等國 民,反以被賜的族譜,證明自已是閩客,堅持姓氏不加「新」,光緒皇帝也真 偽莫辨無可奈何。所以,今天,台灣人的姓氏後面根本看不到有「新」字的 人。從田野調查知,1895年日據後,因族譜是假的、應付滿清之用,滿清既 倒,都被丟掉,沒被丟的,留著誤導子孫。

【五】 根據「台灣府志」,乾隆29年(1764)之前,台灣西部各大城鎮居民 大都被賜姓了。台灣人被強迫改姓名、籍貫,連所住的「社」也要改為庄,做 為「順從」的整套表示,就像蔣介石來台亂改地名一樣,企圖挖掉台灣的根。 但強制改「社」為「庄」的記錄,剛好替台灣祖先被賜漢姓、漢籍貫的時間、 地點留下證據。

例如,基隆、淡水、士林、大龍峒、大稻埕、板橋、南崁、八里、新竹、苗 栗、竹南、後龍、通霄、苑裡、大甲、清水、大肚、豐原、彰化、南投、崙 背、西螺、斗六、斗南、民雄、嘉義、麻豆、善化、新市、赤崁、岡山、橋 頭、高雄、屏東等,計有100多個。西部大城是台灣人口的主要來源,1764年 之前就被賜姓、接到中國族譜,後代不查把假當真!

【六】 東部的宜蘭平原屬噶瑪蘭族共有36社,根據噶瑪蘭廳志,1810年全 部降清,到1840年就有31社被漢化、賜姓,宜蘭血統接到中國族譜。相關鄉鎮 為宜蘭、員山、頭城、五結、蘇澳、冬山、壯圍、礁溪、羅東等,他們原係噶 瑪蘭平埔族的故鄉,只30年間,就自稱和佬人或客家人了。

台灣大城鎮集體漢化之後,拿著嫁接的族譜證明自己是漢人,稱不漢化 的同胞為番,住的地方為番社。例如,番子堀、番子寮、番子厝,社中、社 上、社後、社皮、社寮、社子,等。這種番、社的地名,在台灣至少124個, 且各縣市都有,故,全台灣加起來共有數千個番社地名,連同1764年前早就改 「社」為「庄」的大城鎮,全台構成密不通風的「番社網」,光從地名上看去 就知道台灣人的來源了。

可是,今天連世居「番子寮」的人都不認為祖先是原住民,其他地方的更不必 說了。台灣人應認真研究歷史,不要背祖。若堅持祖先中國來,請先證明族譜 是真的。(沈建德)

【七】絲柏詩房:乾隆23年平埔族賜姓有感(七言絕句)文 / 絲柏客

只是膚黑不是蕃,

祖先來自碧雲端。

三更苦讀思成漢,

倍惜隆恩賜姓潘。

【八】想知道台灣住民混血的歷史,去查中華民國年鑑怎麼查得出來?應該去 讀讀鑽研平埔族的學者像李壬癸、詹素捐、潘英海或潘英等人的著作才對,要 不然沈建德的《台灣血統》也可以參考。再沒有時間,就讓我藉此短文簡單敘 述一些歷史背景。

 在近代台灣尚未有荷蘭、西班牙 及大陸漢語族人進入之前,台灣的原住民 除了高山族之外,從東北部的蘭陽平原、北端的基隆淡水起,沿著西部平地, 一直到南端的恆春半島,散居著許多平埔族。其族系繁多,語言、習俗也不盡 然相同,但都屬南島語族(印度尼西亞語族)。荷蘭時代荷人對全台曾做過人 類學調查,全台有一九三個部落,四五個族系。民族學者將平埔族分為九族或 十族,包括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瀑拉族、巴布薩 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族…。直到十九世紀初,各族的分佈範圍還很 清楚,今天台灣的鄉鎮中還留有許多平埔族 發音的地名,例如基隆(雞 籠)、北投、大浪泵(大龍峒)、羅東、吞霄(通霄)、苑裡、大甲、沙轆 (沙鹿)、大肚、南投、西螺、斗六、麻豆…,還有許多地名的舊稱也是平埔 族發音,例如牛罵頭(清水)、打貓(民雄)、打狗(高雄)、岸里(神 岡)、烏牛欄(埔里愛蘭)、樸子離(朴子口)、半線(彰化)、貓羅(芬 園)、諸羅山(嘉義)、他里霧(斗南)、哆囉國(東山)、大目降(新 化)、 吧哖(玉井)、阿猴(屏東)…等等,這些都說明了平埔族遍佈的狀 況。遍佈南北的平埔族現在哪裡去了呢?除了少部份還可辨認出來之外,大部 分當然是被強勢的移入漢語族人同化了。

 平埔族多為招男子入贅的母系社會。偏偏在清代時,來到台灣的大陸移民大 多數是單身男子(俗稱的「羅漢腳」)。由於清朝政府頒佈渡台禁令,嚴格限 制移民來台。渡台者必須申請執照,而且只准單身前來。這種海禁政策時間相 當長,其間僅有短暫的數次弛禁。清朝統治台灣的二百一十一年當中,從一六 八四年到一七九○年的一百多年之間是採取嚴格的禁止與限制;一七九○年以 後,才較放鬆,到了一八七五年以後的最後廿年,才真正開放移民。十七、八 世紀間,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的這許多單身漢,就這樣入贅於平埔族家庭,這 真是「天作之合」,這種「天作之合」的後代,出現「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的諺語,正是「原漢混血」的說明。我的出生地麻豆,是荷蘭時代就擁有兩三 千人口的希拉雅族的「番社」,我的老祖媽當中就有希拉雅人;阿扁總統出生 於官田,那一帶以前被稱為「番仔田」,阿扁也難逃「番」種基因;行政院長 游錫[方方/土]則無疑具有噶瑪蘭人血統。數年前高雄醫學院陳順勝教授曾以 HLA(人類淋巴球組織抗原)的交叉比對研究,解出台灣的血源之謎,發現 台灣住民的八十八%混有平埔族血統。有其可供參考的價值。

 此外,平埔族的同化與漢化更值得理解。除了接觸、交往、通婚之外,清朝 政府的三項措施更是造成平埔族漢化的因素。此三項措施是:設社學、賜姓 氏、改風俗服飾。過去「鵝筒慣寫紅夷字」的土著孩童,在上過社學之後,開 始「琅琅音韻頌關雎」了,他們不僅能讀四書、背毛詩,而且在服裝上「薙髮 冠履,衣布帛如漢人。」一七五八年(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更以「漢姓」 來賜給平埔族。過去屬於南島語族的台灣原住民,沒有姓氏,多採「父子連 名」,到了此時,許多人開始接受官方的賜姓,包括:潘、蠻、陳、劉、李、 王、戴、林、黃、錢、江、廖、三、張、斛、穆、莊、鄂、來、印、力、利、 鍾、蕭、爐、楊、朱、趙、孫、金、賴、羅、東、余、巫、莫、文、米、葉、 衛、吳、黎、兵、蟹…。許多改了漢姓的平埔族,在傳了幾代之後,加以自己 的母語也消失了,便自以為是大漢子民,許多人甚至還從漢姓譜系找出中原堂 號來比附,真以為自己是華夏世胄,簡直數典忘祖!

(李筱峰)

平埔族人在台灣平地是多數無庸置疑

漢人來台有之 多數集中在一府二鹿三艋舺及週邊地區

經過二三百年的通婚自然已經融合

可以說平埔族已經漢化了

不過以比例而言平埔血緣仍屬多數

但這因人而異不是絕對的

因為這些資訊被KMT當權時代刻意隱瞞

還創造了我們都是中國人的神話

我認為這是大漢沙文主義的顯現

不管有沒有漢族或平埔血緣

我認為認同土地是最重要的

希望住在這裡的每個人都能認同台灣

台灣之福也

(Middle Best)

日本之聲 介紹在日台灣人的活動,並提供日台交流的情報及資訊 歡迎轉載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投稿請寄本報編輯組: nihonnokoe@googlegroups.com 訂閱請寄空白信到: nihonnokoe-subscribe@yahoogroups.com 之後Yahoo將會寄一封確認信,題名為:Please confirm your request to join nihonnokoe,收到此信後原封寄回即完成訂閱 手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